【外嫁女婚恋】我和老陶(十一、干妈的意愿)
贾力群(德文名:Li Qun Taubert),出生于上海,1982年大学电力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事技术及技术情报资料整理及英语翻译工作,1986年到德国曼海姆歌德学院学习德语,之后在中国与德国间从事中德文化交流、构建经贸往来。1995年,应聘美国摩托罗拉大学(中国培训中心)任教,同时在中国高等学院培训翻译人才。1998年年底后在德国柏林和墨西哥居住。个人兴趣爱好广泛,积极从事社会活动,现担任欧洲华侨华人妇女联合总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德国柏林中国妇女联谊会名誉会长等。
本书已经完稿,希望能正式出版发行。有兴趣出版或者能推荐出版的人士请联系作者。邮箱:taubertdlq@hotmail.com
如果错过了之前的章节,请点击:
干妈意愿
我的干妈狄玉凤祖籍是江苏无锡,在上海结婚,后随丈夫去香港定居。她在外讲广东话,在家讲带无锡口音的上海话。一九八四年的冬天,她来中国的江苏、上海一带寻找投资项目,第一站便是上海。她托人找一个随行秘书兼助理为她当普通话的翻译、整理谈判文件和照顾她的旅行生活。经同事介绍我与狄玉凤见了面并且“入选”成了她的临时秘书兼助理,跟着她的团队一起出发了。
她的几个主要项目是在苏北地区,一路旅行的条件很艰苦。没有星级旅馆、没有暖气、没有窗帘,洗澡水也是半冷不热的。晚上我穿着毛衣、毛裤睡觉还冻得打哆嗦,早上醒来手脚还是冰凉冰凉的。
我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事事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疏忽,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晚上的宴会上别人吃喝谈笑,我坐在她旁边,一边吃饭,一边翻译,一边为她盛饭挟菜。她的精神状态很好,始终红光满面,话音中气十足。我佩服这个老太太旺盛精神的同时,心里在纳闷她是怎样度过苏北的寒夜的。
第三天晚上,狄女士问我前两天睡得如何,我如实将我的感受告诉了她。她吃惊地说:“哎哟,你这样睡觉要冻死的。”她告诉我她们都随身带了电热毯和热水袋,晚上电热毯铺在垫背下,热水袋抱在胸前。她马上吩咐手下的人去旅馆的小卖部里为我买一条电热毯。小卖部里只出售茶叶、牙刷肥皂之类的东西,营业员说电热毯这玩意儿连听都没听说过。狄女士想了想对我说“阿贾,你今天开始和我睡一起。我的床很大,睡三个人都没问题。”就这样我搬进了她的的房间。
房间是很大,床也很大,布置的也比一般的要讲究些,地上铺着脏叻吧唧的人造纤维地毯,窗前挂着绒布窗帘。地毯虽脏但脚踩上去不觉得冷,厚厚的窗帘挡去不少外面的寒气。狄女士叫人在床上又加了一床被子,将电热毯靠边挪了挪。
狄女士很健谈,睡觉前拉着我扯家常。她很仔细地问了我的家庭情况、受教育情况、工作情况和婚姻情况。她告诉我她这两天对我的观察很仔细并对我的印象相当不错。我听后深感安慰,心里有点喜欢起这个老太太了。那晚我抱着老太太坚持要给我的热水袋,躺在温暖的垫背上睡得很香甜。
旅行结束的那天下午,我们回到了上海。老太太提出要单独和我一起吃晚饭还说有要紧事与我商量。
“阿贾,我很喜欢你。”老太太很直爽地说:“通过这些日子的朝夕相处我觉得你是个人品和相貌都很不错的女孩子,我们俩相处得很好,如同母女一般。我想认你做我的干女儿,还想给你介绍个男朋友。你看怎么样?”我对眼前发生的事毫无思想准备,一时支支吾吾地答不上话来。老太太见我拿不定主意,就对我说:“认干妈的事你可以再考虑考虑,交男朋友的事我们今天先谈起来。”我一听这话赶忙说:“认您做干妈我答应了,有两个妈妈爱我我会更幸福。男朋友的事会很困难,因为......”我告诉老太太我那年已过三十,老大不小还想出国留学,因此不想再花时间精力做徒劳的尝试。没想到老太太一听这话乐得直叫:“正好,正好,正正好好合我的心意。”我不解地看着她,心想这老太婆在跟我捣什么鬼呀。
原来她有个儿子比我大一岁,十多岁的时候就送去了挪威读书,读完书以后就留在那里开了个电器行。儿子读书工作很认真,经济情况也不错,只是还没娶上老婆。当妈的很传统,时时刻刻关照儿子得娶个贤惠的中国姑娘当媳妇。儿子几年来根据他妈的要求努力在找合适的对象。不知为什么老是找不到既称妈的心又如儿的意的对象。当妈的认为,外国的姑娘太洋派,不具备中国传统式的孝顺公婆的美德;香港姑娘太势利眼,爱钱不爱人;大陆的姑娘如有良好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又能做点事的倒是作她的儿媳妇的人选。她说我这个人挺合她的心意,还说想出国是好事。从老太太的口气中我听出她的儿子是个各方面都挺不错的年轻人,而且很孝顺爹妈。
狄玉凤成了我的干妈,我叫干妈觉得别扭就跟着别的年轻人一起叫她大妈妈。干妈说我是她的女儿,她的儿子就是我的哥哥 ,两个年轻人应该认识认识,如果结亲不成认个兄妹关系也很好。我听了这话觉得比较合情合理就马上答应了,于是我有了一个哥哥。干妈见我答应了很高兴,紧接着又告诉我她还有一个大女儿和一个小儿子在香港。几分钟之后我又的多了一个姐姐和弟弟。
那天干妈高兴极了,紧紧地搂着我直笑。我能感觉到她对我的感情是真实的,她的眼光和笑容中流露出一种母亲般的爱,她让我的心感到暖暖的。
两个多月后,干妈又来上海了。他给了我干哥逸峰的通信地址并说她已经告诉他我会和他联系。那时父亲生病住院我没有陪干妈出去谈生意。
春天的时候我给在瑞典的逸峰用英语写了第一封信。我称他为逸峰兄并介绍了我自己。
逸峰很快回了信,他的英文信写得很流畅,文笔很规范。信中介绍了他自己,告诉我他目前的工作情况和他的业余爱好。令我吃惊的是,结尾时他告诉我他的中文比英文,瑞典文都要好。
我们开始用中文通信。我们似乎很谈得拢,互相很能理解对方的各种观点。至于干妈关心的问题,我们没有提起,主要是双方无法进入状态。
夏天的时候,逸峰去香港探亲前来上海呆了几天。奇怪的是他没有通知我他来上海的行程,还是在他离开后,干妈从香港写信告诉了我这件事。干妈在信中写道,逸峰到了上海后被一群亲戚朋友日夜包围,并每每被拖去见别人介绍的女朋友们。他每天请客吃饭送礼,在花光最后一分钱后才得以脱身离开上海。干妈很生气,认为他儿子来上海相亲的事让人给搅了。我读完信后安慰自己:无缘的人近在咫尺不会相见,有缘的心远在天涯海角会相通。兄妹也好,朋友也好,我和逸峰的关系就算是后者吧。
父亲病重的那段时期我几乎没有写过什么信,和逸峰的联系变得无关紧要,我甚至忘了还有这么回事儿。
父亲去世后,我想起了我曾告诉他我要去德国留学。他回信来对我的决定表示很吃惊。他认为德国是个很保守的国家,不会真正地容纳外国人进入他们的社会。他又提到了瑞典社会制度的种种优越性和对外国人的包容等等。我将信读了好几遍,最终还是没有读出什么建议或暗示。我不知道逸峰是怎样看待我们的这种关系的,我也不知道他想不想走入他的母亲设想好的状态中去。至于我自己,如果说我曾经有过愿望的话,那么在这个时候这种愿望变成了一种失望。
未完待续 →
感谢您关注德国《华商报》
公众号“德国华商”
“德国华商”是德国《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律,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涵盖餐饮、贸易、房地产、旅游、移民、保险、交通、留学等各个行业,推动中德的友谊与经济交往。
《华商报》创刊于1997年初,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生活的宝典。《华商报》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
“德国华商”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超过两万人,且每天在增加之中。凡在“德国华商”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通过反复转发,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并能扩散到全球。